中醫疏肝解壓 擺脫惱人腸躁症 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life/paper/877976 2015-05-06文卅姜智釗 30歲陳小姐就學期間只要接近考試的季節,總是腸鳴不斷,腹痛不適,一定要跑完廁所後才會改善;投入職場後,業績目標讓她工作充滿壓力,便秘和腹瀉交替而至,西醫檢查卻都找不出特定原因。  穴位。(照片提供卅姜智釗)
如果你過去3個月每個月至少有3天出現腹痛,大便後腹痛獲得改善,腹痛伴隨大便頻率或型態的改變(便秘卅腹瀉),你(或妳)可能正面對大腸激躁症的困擾。 大腸激躁症屬於功能性的腸胃道障礙,診斷前必須排除癌症等器官上的問題。全世界的盛行率男性約是8.9%,女性約是14%。台灣則大概有17.5-22.1%的民眾罹患大腸激躁症。 大腸激躁症發生原因,現代醫學還未全面了解,發現腸胃蠕動障礙和過度敏感,以及腸胃道的感染和精神心理障礙都是可能因素。另外,研究顯示,台灣功能性腸胃道障礙的民眾以女性為多,通常年輕就發作,除了蔬果攝取偏少,還有較高的心理壓力。 中醫將大腸激躁症放在「腹痛」、「腹脹」、「便秘」、「腹瀉」等範疇,加上此類民眾容易緊張,自我要求很高,所以掌管情緒和神經的「肝氣」疏泄也格外重要。因此,柴胡、香附、麥芽、薄荷、乾薑、白朮、黃芩、大黃等藥物都很常用。針灸處置和穴位按摩,可以選擇小腿的蠡(讀音同梨或禮)溝、足三里,還有腹部的中脘、天樞等。 患者應養成定時定量,可嘗試「低FODMAP飲食」,也就是少吃麵包、麵條、蘋果、西瓜、牛奶、口香糖、腰果、開心果等容易發酵且富含單寡雙醣和多元醇的食物;也應該少吃辣椒、洋蔥、韭菜、蔥白、巧克力等刺激性食物。 大腸激躁症者要找出生活中的壓力來源,學習面對和放鬆,運動、泡澡、聽音樂,或者不妨來杯有炙甘草、浮小麥、大棗的茶飲! (作者為桃園市大竹風澤中西醫師) |